數字化讓博物館“厚積薄發”(行走河南·讀懂中國 關注第*7個國際博物館日)
□本報記者 郭歌
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、河南日報吉印通全省各地博物館打造的“指尖上的國寶”欄目,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推出第100期數字化“國寶”河南。一年時間里,該欄目匯聚全省各地博物館“三維”數字文物、視頻或數字展覽館,讓“藏”在博物館、“躺”在庫房中的文物“一點就到家”,在指尖上“動”起來、“活”起來。
近年來,我省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,一改過去的“嚴肅”形象,借力“線上”與“線下”實現創新與傳承,以腦洞大開的策劃創意、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,實現了和大眾的“雙向奔赴”河南。
河南博物院先后在支付寶上線了地下室互動產品“一起考古吧”“全國首個AR彈幕服務”“全國首款有聲數字紀念票”等一系列數字化嘗試;開封博物館里的巨幅動態《清明上河圖》,讓觀眾真實體驗“東京夢華”的繁榮昌盛,復原水運儀象臺、活字印刷術等讓人嘆為觀止;洛陽博物館推出的《夜游洛博記》系列第三期“唐代妝容”在網絡平臺開啟,*0多萬名網友在直播間“夜游”洛陽博物館,觀看唐朝文物復原妝容,學習2000多年前妝容背后的歷史文脈……這些原本珍藏在櫥窗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大地的遺跡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,通過全息呈現、數字孿生、多傳感器融合等新體驗技術,在滿足公眾多元、個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,也為邁向“元宇宙”提供一種文化坐標河南。
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看來,新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的運用,無疑是當代博物館文創發展中極具顯示度和內生力的趨勢河南。打造文物的數字形態、形成文物的數字空間、推動文物的數字互動,各種沉浸式、互動式的數字博物館為傳統博物館建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。
今年國際博物館日,河南省博物館數字群落二期正式上線,新增項目全景館、*D文物板塊,集中展示部分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成果,不斷豐富博物館數字群落的展現形式,為網友提供足不出戶、線上趣游博物館的全新體驗河南。
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,“流動的博物館”讓傳統博物館的被動社會教育服務變為主動延伸宣傳教育,通過啟發和培育,帶動更多人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吉印通明,親近吉印通優秀傳統文化河南。
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提出,推進公共圖書館、文化館、美術館、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河南。在古今相通、虛實交織的數字時代,博物館逐步成為古今對話和虛擬增強的試驗場,以數字化持續升級完成一次又一次的“厚積薄發”。